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
陈焕镛(1890~1971),祖籍广东新会,生于香港。我国近代植物分
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陈焕镛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 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他创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54~197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发现100多个植物新种,10多个新属;与秉志、钱崇澍(shù)等科学
家提出建立天然森林禁伐区的建议。
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时,陈焕镛就已立下了保护、开发祖国植物资源,改变我国植物学落后面貌的志愿。目睹一些外国的探险家、传教士和植物学家大量搜集我国珍贵植物,使我国的植物资源不断外流。他深感痛心;他也清楚世界许多著名的植物园都栽培着中国的珍稀植物,许多中国植物的标本大多被保存在外国的标本馆内,而在国内却缺乏完备的植物园和标本馆,以致研究本国植物分类学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参阅标本。面对这些情形,导师劝他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邀其前往非洲采集标本,但他放弃了深造机会,毅然
回国。
1919年回国后,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用自己的科研实践去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因此,他不遗余力地紧紧抓住搜集植物标本、收购图书资料和培育人才这三个重点,逐步开展科研工作。他担任大学教授期间,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致力于植物的调查采集和分类学研究,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与邹秉文及秉志、胡先骕、钱崇澍、钟心煊、陈嵘六位海外学成归国的知名学者结为深交,共同培育学子,并开创
了我国最早的现代植物学和动物学科研事业。
陈焕镛是我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19年他就接受美国哈佛大学的委派,赴海南五指山采集植物标本,成为登上祖国南部岛屿采集标本的第一位植物学家。当时海南岛山区是瘴气弥漫之地,从未有植物学家到过。他在岛上工作历时10个月,发现不少新植物,采集了大量珍贵标本,海南岛丰富的植物资源从此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有一次他在采集标本时不慎从树上坠下,跌伤手腕,紧接着又染恶性疟疾,但他仍坚持带伤病工作,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这次采集后,使他对海南植物特别注意,后来又多次派遣队伍前往采集,为日后编
纂(中国植物志》奠定了基础。
1922年夏陈焕镛和钱崇澍在南京筹得500元经费,他们和秦仁昌组织了湖北西部植物调查队,由宜昌出发,经兴山、神农架东侧至巴东,采得近千号(标本的数量单位)标本 ,这是中国植物学家自己组织的第一次略具规模的调查队。1927年陈焕镛又继续往粤北 、广州、鼎湖山、香港、广西、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同时还与英、美、德、法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标本馆联系,建立标本交换关系,交换得3万多份外国标本。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标本后,他于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建立起我国南方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标本馆,并亲自订立了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方法。陈焕镛亲手创建的这个标本馆,后来发展成为拥有70多万号标本的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在研究中国植物
区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际学术界,陈焕镛也享有很高的声望。1930年他应邀参加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同年8月,他作为中国5人代表团的团长,出席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并代表中国植物学家向大会致贺词。他的发言为我国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审查委员会中争得两票选举权,会上他和胡先骕两位学者首次被选为该委员会的代表,为我国加入国际植物学会及成为命名法规委员会成员国打下了基础。
1951年陈焕镛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任中国4人代表团团长,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南亚栽培植物起源与分布”学术讨论会。会上他发表演讲,他的见解及精辟的词语使与会者无不叹服中国的古文化和科学成就,演讲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入农民群众、尊重农民创造的群众观点。陈焕镛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高度评价和推崇,是与他的治学严谨和学术上的成就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