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盛世体苑!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卓越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桢
2022-08-25 15:04:18 551
  • 收藏
  • 管理

    卓越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

    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人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后转入哈佛大学地理系专攻气象学,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为拒绝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他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新中国诞生后,他担任中

    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竺可桢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 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几乎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汉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中学阶段他努力学习,成绩卓著。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后又转入哈佛大学专攻气象学。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1937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举校西迁。竺可桢带领数百人四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史称“文军长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丛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大发牢骚,竺可桢总是一笑而过,尽管不赞成束星北这种作风,却仍然力排众议,聘他为教授,并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正是践行了这些方针,当时的浙大,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非常敬佩。

    竺可桢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竺可桢 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参加考察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这些考察活动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
    
    全部评论(0)
    0


    电话
    13366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