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训练核心要义
一、快、狠、准、活
“快”是核心,是基础,离开“快”就体现不出高水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发展的不同时期,去正确的理解与贯彻,去丰富和发展它的内容,以及辩证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对“快”的理解是比较偏重于运动员自身场上的移动击球动作的速度和击球后球飞行的速度等方面。这些无疑是衡量运动员场上速度极其重要的因素。但对运动员对场上来球的判断、这一拍与下一拍连贯的速度、攻防转换与伺机变速突击的速度却反而显得重视不足。
尤其是现在,随着对比赛场上多拍控制与反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然对运动员场上的判断、击球意识与技能的连贯性也提出了更快、更准的要求。否则,你场上整个速度就很难体现“快”。这一点在双打上更加显得突出。
其它三个方面都是“快”的具体表现。“狠”主要体现在进攻上,属绝对“快”的范畴;“准”是击球到位使对手慢,属相对“快”的范畴;“活”主要是战术变化多,通过多次准确到位的球路组合,使对手漏出破绽属相对“快”的范畴。
二、稳
为了适应当前羽毛球技战术发展的趋势,我们特别应强调要在快速进攻的前提下着重提高运动员场上多拍控制与反控制的技能,既然是要多拍控制与反控制,这就不光要求“快、狠、准、活”,而且必然有一个技术运用上的稳定性问题。
从当今世界大赛的实际情况来看,凡运动成绩比较稳定的世界级优秀运动员,除了他们本身各具有突出的特长以外,几乎都具备一个“稳”字。一个运动员能否从一般水平突破到成熟阶段,其中各方面是否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这里讲的所谓“稳”,是指在比赛中技术的运用与发挥和思想情绪的稳定,是衡量一个运动员在各方面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大家现在都赞成在快的基础上强调变速,在进攻的基础上加强防守,这实际上就是快与慢、攻与防的对立统一。比赛中,主动时对击球的准确性要求高一些,速度加快一些;被动时或把握不大时,则先不要急于求成,以稳妥为主,把速度放慢一些,先过渡一下,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三、发球与接发球是战术实施的起点
由于规则对发旋转球进行了限制,所以羽毛球发球的变化和威胁就远不如乒乓球和网球。但“发球”毕竟是战术实施的开始,它具有“主动性”“进攻性”和“隐蔽性”的战术特征,使它在羽毛球比赛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运动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种类的发球,如不同落点、弧度、速度与节奏的变化,与后续相应的战术行为相衔接,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相比较而言,在羽毛球双打比赛中的发球,其技战术要求比单打比赛明显要更高一些。
接发球的战术意义:一是破坏对方发球的战术意图,二是为本方后续的战术使用或组织实施创造条件。但接发球技术本身并不被包括在羽毛球项目的技术体系中,没有特定的接发球技术,在技术体系中的任何一项技术(除发球外)均可用作接发球。同时接发球又与其他时候的技术运用有较大的区别。由于发球动作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接发球时运动员对落点和速度的判断要难于其他时候的击球动作;接发球时可以根据个人技战术的需求,预先选择一个最佳的击球位置;同样,在羽毛球比赛中对双打接发球的要求也通常要高于单打。
四、落点”和“线路”的组合与变化是整个战术核心环节
羽毛球项目中的各种战术的特征是,以击球落点和线路的组合与变化为核心(或是基础),结合其他战术因素变化进行实施。例如,“直线平高球结合劈对角”“抢网搓勾结合推后场”等,均是以落点和线路变化为主的战术。其原因是击球落点的变化能有效调动对方,增加对方击球的难度,降低其击球的技术质量;迫使对方直接击球失误;其他战术因素变化的效果,最终是通过球的落点表现出来的。例如,同样是杀球,但在实战中打对方正手位还是反手位,是重杀、长杀,还是劈杀,其在实战中的效果往往就大不一样。因此,在各项技术训练中,加强落点和球路的变化意识,是训练贴近比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五、控制与反控制是该项目的战术实质
与其他同场对抗性球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相比较,羽毛球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双方运动员交替击球。因此,战术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和棋类博弈项目非常相似,是一个更重在控制与反控制的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羽毛球项目的战术套路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随机性。所谓战术套路的变异性,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实施预定战术套路时,每一次击球都必须根据对方回球的落点、速度、力量、弧线、旋转和节奏,来调整自己的战术套路。战术套路的随机性是指运动员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边打、边组织、边实施某战术,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因此,临场应变能力的优劣,是衡量羽毛球项目运动员战术能力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