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15岁时东渡日本学习造船专业。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汉口保卫战;辛亥革命失败后,到英国伯明翰大学主修地质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平时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独自一人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十四”两字,他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在日本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之一。孙中山赞赏李四光:“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留学生活结束后,李四光回国。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并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往前线运送军火。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学。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6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不仅专业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1920年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治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等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被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1928年他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民国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回国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但他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他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的陆地一定有大量的石油资源,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