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盛世体苑!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户外运动常见风险的防范与处理
2023-04-03 14:56:04 1516
  • 收藏
  • 管理

    户外运动常见风险的防范与处理

    在山区等自然环境中潜藏着各种复杂的危险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对登山者造成威胁和伤害,从而引发各种山难事故。客观上多变的山区环境是这类事故的基础因素,登山者主观上的准备不足和应对风险的处理方法不当则往往是导致危险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危险是由于客观危险和主观失误同时存在而引起的,因此认识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是保证安全户外的基础。下面就一些户外常见风险做一概要介绍。

    一、迷路

    在自然环境中,尤其是陌生的新环境,比如在灌木丛生的树林里或是遍布大石头的地方,容易因看不清楚足迹而在不知不觉中迷路,有时也可能在雨中、雾中或傍晚时分因视野不好而迷路,还有在面对渡河点、由开阔环境钻进密林的地点、峡谷中分岔的沟口等情况时也容易迷路。迷路常常产生对孤身一人、黑夜、动物、受伤或死亡的担心和恐惧,这些恐惧又往往导致人们不合理的行动方式。

    (一)避免迷路

    在户外行进中,一定要保持和队伍在一起,还要特别留意周边环境情况、沿途的特殊标志物,可能的话,做一下记录或在行进途中做些标记,时不时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这些都能方便自己找回正确的路。奉行安全原则是避免迷路的有效手段。其中尤其应注重以下几点。

    ①提前了解和搜集所到地区的地理信息。

    ②遵守结伴同行原则。

    ③沿路径和成熟路线行走。

    ④对不确定的区域做好路标和标记。

    (二)确定迷路后的解决方案

    迷路后,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承认自己迷路。做出这判断一定不要有侥幸心理,抱着“再找找路”的心态其结果往是事与愿违。如果确认迷路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1)如果是整个队伍迷路,此时应该:停下来把背包卸掉,测算走错路的距离,利用地图和指北针确定当前的位置,爬到高处或树上瞭望,大声说出你所走过的地形或观察到的东西。例如,我们是在上坡还是在下坡,我们身处山脊还是山谷中。

    (2)如果你能确信自己所处的位置,并知道正在往哪里走,那么应该:在这个位置上做好标记,以便于返回该地点再重新找路。对路线做好明确的标记,一方面方便自己返回,同时也利于别人搜索。

    (3)如果个人迷路或脱离队伍,此时应该:停留在原地,选择保暖、干燥并容易被看得到的地方。若携带了食物和炉具,就可以用餐来保持体力。再次强调要养成带好充足的水和应急食品的习惯,牢记去户外就要携带十大必需品。如果听到人声,应用口哨或喊声呼叫他们。夜晚时,可以点一小堆火来取暖。搜救队一般在夜间行动,所以可以睡一会儿以便于恢复体力。可以按照一般的方式来建营过夜或建一个紧急庇护所,把食物包装好并放置在远离自己待的地方,以免因食物的吸引而遭到动物的袭击。即使确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找回路(须万分谨慎来考虑)也要按照上述队伍迷路的方式去做。

    二、溺水

    户外溺亡的原因有多种,以山洪引起的最多,渡河、溯跌落溺亡的也时有发生,这里重点介绍渡河与洪水的常识以及防范措施。

    (一)河流

    对于许多人而言,无论是漂流、皮划艇、游泳或是徒步旅行时的简单涉水渡河,河流的探险可能是一件怡情的事情,而实际上这些活动却伴随着固有的危险。对河流的基本了解和对河流能量的敬畏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这些危险。

    ①了解河流的流动特点

    哪怕看起来异常平静的河流都会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不要为假象所迷惑。最急的水流处在表面之下的中间位置。河水沿直线运动,在遇到强阻力的时候才改变方向。最深和最强的水流线是在河流弯曲的外侧(凹面),而在内侧(凸面)则流速较弱。

    ②识别河流中的危险

    漩涡常常产生于河中砾石的后面或者河岸凸出位置的后方。当水流过砾石一侧的时候,水流被挤压并产生了加速,那么在砾石的后方(下方)就会存在没有水流的孔洞,强大的水流就会流向孔洞来填满它。这种水流的运动产生了一个反向的水流,此时就会旋转涌向主水流。激流是由水急速地冲过一个河床中的障碍物所产生的紊流,紊流的产生取决于河床上障碍物或砾石的大小与形状,以及它们离水面的距离。

    洪水期也会很危险,在洪水情形之下的河流不仅仅是有着较大的水量,同时它们还携带着大量碎屑,如木头和石块等,通常,洪水期形成的风险与产生的威胁比枯水期更大。

    (二)游泳

    在河流中游泳不同于在其他水域,由于水流的压力是持续的,故可能会被漩涡卷到水面之下。平静的河水也非常危险,不要低估任何河流的威力。在间流中游泳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勘察流水的危险。

      ②避免在涌进急速流动支流的池塘、有树干卡塞以及产生后方漩涡的地方游泳。

      ③避免在有河流防护设施如有加固河岸的金属栏杆或金属网的河水中游泳,这些物体可能会将人体挂住或者卡住。

      ④避免直接在桥墩附近游泳。

      ⑤如果被水流卷走,不要和水流相持抗衡,而是要顺流游到一个合适的岸边,绝不要试图抓住河中的树木或砾石以期回到岸上。

    三、暴雨、洪水与泥石流的防范

    (一)暴雨

    若在户外遇到暴雨,带队老师应根据周围环境和行进路段的情况、雨势以及队员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是继续行进还是避雨。若继续行进时,因暴雨影响能见度,应更加注意方向的辨别必要时使用安全绳,确保行进安全。若决定避雨,应注意保暖,防雷击,防山洪。

    如果在宿营时遭遇暴雨,要做到:

    ①根据周围地形和雨势决定是否要将帐篷转移到安全地点。

    ②对帐篷进行加固并做排水处理。

    ③将帐篷内多余物品整理好,收入背包中,准备随时撤离。

    ④须轮流值班,监控雨势、环境和队员状况,一旦发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迹象出现,须马上安排撤离。

    (二)洪水与泥石流

    洪水与泥石流均属于威力巨大、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通常在每年七、八月份的雷暴雨季节较易发生。持续降雨容易引发洪水,流水变色或变得混浊是山洪暴发的先兆。由于降水很急,地表不易渗纳雨水,土壤与岩石难以阻止雨水下泄,会加剧山洪的威胁。小溪的流水往往由于上游降下大雨,雨水会集涌而下,在数分钟内演变为巨大山洪,如有人恰在溪谷中,极易被洪水冲走而引起伤亡。

    泥石流是含有较多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暴发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洪水与泥石流的预防:

    第一,雨季不要沿溪涧河道行进,在雨季进行溯溪与溪降也非常危险。不要在大雨天或者连续阴雨且当天还下雨的情况下进入溪谷。泥石流常常在大雨或暴雨后发生,不可存侥幸心理。

    第二,在峡谷、溪谷中进行活动时如遇天气变坏降雨时,要密切注意观察雨量的变化。

    第三,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势走,行进的路线应高过河水最高水位线。

    第四,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没过的桥梁,也不要试图涉过深度日达大腿的溪流。

    第五,当雷暴活动加剧时,要避开最易聚水的长沟或河床以下的平坦延伸地带,离开这些易受洪水淹没的地区。

    第六,山谷中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伴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时,要特别小心。

    第七,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小,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迅速离开。

    第八,河谷、溪谷深处突变昏暗,并伴有塌方现象,很可能就是山洪或泥石流,要迅速离开。

    发生洪水与泥石流时的逃生措施:

    第一,不能沿沟向前或者向后跑,应该向两侧山坡跑,快速离开河道、河谷、溪谷地带。

    第二,不要在土质松软、不稳定的斜坡停留,要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稳的地方躲避。

    第三,切勿上树躲避。

    第四,必要时应抛弃装备迅速向高处转移。

    (三)雷击

    据科学家研究,一些降低雷击风险的方法或许只能够降低被雷电烧伤的可能性,如解掉金属材质的卡扣,但是这些方法在防止被雷电直接击中或被雷电电流伤害方面却没有太大的作用。切实有效的户外应对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提前判断,争取撤离时间。想不被雷电击中,要远离雷电暴露区域,需要掌握相关的气象知识和近期的天气特征,合理安排日程并掌握撤退的时机。

    ②安全地形。野外的安全区域能够降低被雷电击中的危险。高点易遭雷电袭击,甚至高点周围的区域也不安全,因此在遇雷电时要避开山峰、山脊及一些有突出物的区域。

    ③远离树木。高大的树木,尤其是易于产生电流的树木容易遭受雷击。如果需要通过一个林区以寻求安全的地区,那么在移动的过程中要远离树干,同时还应该避开间距100米或者更大的空旷区域。

    ④远离长的导体。蓄电电流易于瞬间通过一个长的电导体,尤其是地面上或者接近地表的电导体。例如,电线、电话线、铁轨、以及其他可以携带雷电电流的金属物体。

    ⑤保持避雷姿势。当处在危险中的时候应该采取避雷姿势,这将降低被雷电直接击中的可能性,并可能会减少雷电的其他影响。正确的姿势是蹲下(或坐下)并向前抱膝蜷缩,手臂环抱双腿,这样可以使人更加舒服和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

    保持双脚并拢,这样就可以避免电流从一只脚进入再从另一只脚导出的可能性。如果手头有任何的绝缘物。例如,一个塑料垫或者一个装满了衣物的防水袋,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坐在上面。

    ⑥雷电受害者的急救措施。遭受雷击的伤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对其头部、脊柱、长骨或心脏的伤情进行细致评估。同时也应该对脉搏、感官以及运动状态进行查看,检查皮肤是否存在着不易发现的细微烧伤。如果病人出现心跳停止的情况,则可能需要持续的心肺复苏,尤其如果脉搏、血压恢复时要提供呼吸支持。然后再迅速撤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四)滑坠或坠落

    1.滑坠或坠落发生的主要原因

    (1)陡峭地形,如悬崖峭壁、陡坡、冰雪坡。

    (2)地面湿滑,如泥泞、光滑的岩石,湿润的草地。

    (3)人员因素,如过度疲劳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行走不稳,或走路不小心,队伍间距太小。

    2.防止滑坠或坠落的方法

    (1)了解路线情况,携带必要的装备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必要的地段可以使用固定绳索来通过陡坡。

    (2)穿着高性能的鞋子,具有比较好的摩擦力和附着力,能够应付一般的地面,但也要注意在湿滑地面时这种功能也会有所降低。

    (3)有滑坠风险的地段小心行进,注意脚下的路面。

    (4)队员之间保持合适的间距(2米左右),以不相互影响为宜。在碎石区行进时,需随时注意脚下和周围的情况,队员之间拉开足够间距,不要处在前面队员的正上方。

    (五)动植物引起的危险及防范

    1.毒蛇

    在野外遭遇毒蛇,基本上是由于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在这些意外的接触中会引起人极大的恐慌,一旦被出于毒蛇本能的防卫咬伤是非常危险的。

    (1)预防办法。打草惊蛇,准备一根手杖,行进时用手杖敲打路两边的草,因为蛇很少会主动袭击人类,受到惊吓会识趣地离开。如果发现了毒蛇应避而远之,这是最好的避免被咬伤的办法。进行野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经常有蛇出没的地方,应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穿有强韧护脚的裤子和坚韧的靴子。随身带好蛇药。

    (2)处理办法。被毒蛇咬伤后,蛇毒在人体内迅速播散,短期内即可危及生命,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阻止蛇毒的吸收和扩散应立即就地取材,于伤口近心端包扎,以阻止静脉血回流,但应以不影响动脉血流为原则。如伤在手指可包扎手指根部;伤在手掌可包扎于肘关节下部;伤在足踝部则于膝关节上部或下部包扎。同时尽快前往医院治疗。在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点后,应继续采取综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药物、注射抗蛇毒血清等。

    2.蚊虫叮咬

    伤人的蚊虫有两种:一种是蚊子、虻、纳等吸血性昆虫,咬后不仅使人痛痒难忍,还会传播疟疾、脑炎等严重疾病。另种是蜜蜂、黄蜂、大胡蜂等,人被叮咬后,最初会感到疼痛,接着伤口会肿大并发炎。

    (1)预防办法。使用防蚊喷剂或蚊香,不过这样会污染环境,相对环保的方法是用烟熏或使用夜来香、药菊等天然防虫植物。在虻较多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每天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皮肤。应携带防蚊水、驱风油或风油精等防蚊药品。容易产生敏性休克的病人应该携带药物,并告诉其他人如何在被叮咬的紧急情况下给自己使用这些药物。

    (2)处理办法。被蚊子叮咬后,尽量不要用手抓患处,在患处涂上清病或风油精,每天涂抹3~5次即可。若被蜂蜇伤,应先剔除刺。蜜蜂的毒针有倒刺,刺入人体皮肤后无法拔出,将针留人的皮肤里,毒针尾部的毒囊也从蜜蜂的尾部拉脱,留在伤处。因此,剔刺时不要用指甲掐着毒囊往外拔,以免残留在囊里的蜂毒顺着毒针进入皮肤,最好用小镊子夹住毒刺的根往外拔。除掉毒刺后,在患处涂抹氨水或肥皂水,疗效很好。

    3.蚂蝗叮咬

    蚂蝗的种类很多,有生长在阴湿低凹的林中草地的旱蚂璜,也有生长在沼泽、池塘中的水蚂蝗。由于蚂蝗的唾液有麻醉和抗凝作用,故在吸血时,人往往无感觉,当其饱食离去时,伤口仍流血不止,常会造成感染、发炎和溃烂。

    (1)预防办法。行走时要穿长裤,将袜筒套在裤腿外面,以防蚂蝗钻附人体。行进中,应经常注意查看有无蚂蝗爬到脚上。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蝗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为4~8小时。休息时要经常检查身上有无蚂蝗叮咬,如有应及时除去。经过有水蛭的河流、溪沟时,应扎紧裤腿,上岸后应查是否附有水蛭。宿营的地方应选择在比较干燥、草不多的方,不要在湖边、河边或溪边宿营。尽量喝开水,避免误圈寄生水蛭的水。细小的幼水蛭不易被发现,喝进后会在人体吸道、食道、尿道等处寄生。

    (2)处理办法。发现蚂蝗已叮在皮肤上后不要紧张,不要生硬地将蚂蝗拔掉,因为越拉蚂蝗的吸盘它会吸得越紧,一旦蚂蝗被拉断,其吸盘就会留在伤口内,容易引起感染和溃烂。可用肥皂液、浓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使其放松吸盘而自行脱落。

    4.猛兽

    在野外,我们是动物世界的入侵者,不要靠动物太近,以免惊扰或威胁到它们,既是为它们考虑,也是为我们自身的安全着想,饥饿的肉食动物,受伤的猛兽,处于发情交配期、哺乳期的动物,活动领地感受到威胁和骚扰的动物容易发起攻击,除此之外一般的动物很少主动袭击人类。因此,在户外活动时应避开兽道和它们的领地,不在动物交配期和哺乳期的地区活动。若与猛兽狭路相逢,应尽可能缓慢、静悄悄地移动,尽可能不惊扰它们。我们携带的食物会吸引动物,需妥善储存营地的食物。

    5.有毒植物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有毒植物,需要我们对活动地区有一定了解。在户外不要食用野生植物。误食野菜轻者造成腹泻、恶心、呕吐,重者可危及生命。野外仔细辨别有毒植物,接触到有毒植物会造成各种症状,了解本地有毒植物,尽可能避免与有毒植物的接触。在户外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可防止植物扎刺、划伤。

    (六)野外常见疾病:中暑、失温、紫外线灼伤(晒伤)、脱水、水疱等

    1.中暑

    根据程度不同,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深度中暑。

    (1)引发原因

    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活动时间过长、睡眠不好。

    (2)主要症状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渴、多汗、恶心、四肢无力,以及脉搏加快。

    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意识模糊,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

    深度中暑可分为以下几种:

    热痉挛症,大量出汗、口渴,引发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日射症,直接在太阳底下暴晒,引起脑细胞受损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

    (3)预防手段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开正午炎热的时间。出行前保证睡眠充足和心情偷快。头部降温,短时散热。参加活动,穿着能散热的合适衣服。在穿越途中进行长时间的休息时,要选择能避开烈日暴晒及通风良好的阴凉地方休息。休息时要快速卸下背包,取下帽子,解开衣袖与领口纽扣,挽高腿裤,快速散热。注意行走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少量、多次、科学、合理、及时地补充水分及含盐食物,适当配搭一些含丰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4)处理办法

    解衣、通风,脱离高温环境,可带少量冰镇饮料与冰块。给予患者多次饮用清凉饮料或者电解质饮料,及时补充水分。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患者清醒后,建议停止活动,由专人陪同,及时送往医院。

    2.失温

    (1)原因与症状

    失温就是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而导致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天黑降温但仍穿着潮湿的内衣,服装又不够保暖,躺下后不再运动,身体产热低于散热,就易导致失温。运动后发寒,即平日所说的“打寒战”(发抖),是轻微失温的前兆。当体温低于35℃左右时,就已经开始失温了。

    开始时,失温的症状表现为人体剧烈颤抖、怕冷、运动能力失调、口齿不清、麻木;然后情况加剧,表现为基本不能有效使用手脚,不再颤抖,神情迷茫淡漠,不再感觉寒冷;在失温后期,症状为肢体僵硬,心脏功能衰弱,瞳孔放大,直至死亡。失温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与散热的速度、身体保暖的能力,关键看自己所穿的衣服,尤其是贴身的服是否潮湿,散热的速度一是看外界气温是否寒冷,二是风是否大,风大时,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比实际气温更低,因此穿着湿衣物、暴露在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即失温)的风险大大增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风的存在,30℃以下的温度都可能导致身体失温。针对失温产生的原因,预防方法主要从湿、冷、风三方面入手,最多接受两项,即不要让寒冷、大风和湿衣服三者同时出现。在寒冷、大风天气,要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湿衣服,尤其是雨雪天气,不要穿着湿衣服继续行进或休息。

    (2)处理办法。

    第一,失温一旦发生,要科学地进行处理,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使患者脱离低温恶劣环境,保持一定体力,停止登山活动或者紧急扎营。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干的保暖衣物。

    第三,帮助患者适当进食热水、含糖的高热量食物。

    第四,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和他不断交谈,关注其身体、意识的变化,多使用鼓励的语言。

    第五,严重者需要用40℃温水浸泡等方法使其回温,同时尽早将其送往医院。

    第六,失温或冻伤的部位切不可用力摩擦或擦拭,因为这极易因机械用力造成受伤部位的二次损伤。

    第七,切记不可给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

    3.紫外线灼伤(晒伤)

    进行较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时,务必要注意防晒。活动之前应根据天气情况、海拔高度涂抹适当倍数的防晒霜。可以穿着防紫外线的衣物,戴上太阳帽、墨镜、头巾等。晒伤的处理办法是:

    ①使用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可缓解轻度至中度晒伤的红肿、痒痛。

    ②湿敷或用布包住冰块敷在受伤的皮肤,可缓解疼痛,但不能用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③使用温和的香皂彻底地清洗干净晒伤的部位后涂上滋润皮肤的乳液。

    ④可洒上爽身粉,减少睡觉时睡袋或衣服与皮肤的摩擦。

    4.脱水

    ①引发原因

    高温、呕吐、腹泻。

    ②主要症状

    口渴,尿量减少,尿色变深,皮肤起皱,身体变疲劳,食欲下降等早期症状。

    ③处理办法

    视出汗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既保障健康又提高体能。

    5.水疱

    ①产生原因。脚起水疱主要原因有脚与鞋之间的挤压、摩擦与潮湿、相对的高温等。

    登山时由于运动摩擦引起脚底或脚外侧出现水疱。运动中因出汗而潮湿的足底摩擦力增大,更易引起水疱。另外,虽然水疱不是高温引起的烫伤,但如果皮肤温度增高,产生水疱的 速度就会加快。

    ②预防手段。不要穿新的徒步鞋进行长距离行军、穿越;袜子、鞋要选择合脚的。

    ③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用斜纹棉布做成圈状,套住水疱,可承受每日活动的震动及摩擦。将大水疱或容易破裂水疱刺破,以利其中的液体排出。

    (七)户外求救联络

    在从事户外运动遇到危险需要求救时,通常使用手机、对讲机、无线电信号发射器等。

    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一些传统的发送求救信号的方法,如通过声音、光线、烟火来传递信号。一般情况下,上述信号三个一组代表着寻求援救,如三次哨响、三次手电光闪、三堆火、三股浓烟等。如果使用声音或者灯光,可以在每组发送三次信号后,间隔一分钟,再次重复发送。

    (八)户外环保法则

    美国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对户外环境保护开发出一套户外环保法则(LeaveNoTrace), 即对环境的最小冲击法则。它教人们如何尊重环境,对人们活动的区域造成最小的冲击或者没有冲击,以此来切实有效地关爱人们活动的环境。这套户外环保法则既是一种环保理念,也是户外环保的技术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八大法则。

    (1)提前计划与准备

    在户外活动的计划和准备阶段就要考虑环保因素,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提前计划好行进路线和宿营地。提前与计划的活动区域联系。提前计划好食品的量并提前进行简单处理(拆封包装等)提前计划好合适的装备。

    (2)在可耐受地面行进和露营

    可耐受地面包括已开发的路径、营址、岩石、沙砾、干草地、雪地等。例如:

    ①在步道上徒步。

    ②在非登山步道上的徒步。

    ③露营。选择可耐受地面建营;在热门地区集中使用专门营地;在偏远的自然地区分散建设营地;远离已经开始有所影响的地方;营地布局规划。

    (3)妥善处理垃圾

    户外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食物残渣、排泄物以及其他生活废物。在户外处理垃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a.带来什么就带走什么。

    b.正确处理排泄物。

    c.正确使用清洁剂。

    (4)保持自然原貌

    需要保持原貌的包括自然的、生态的、文化古迹的原始状态,这要求我们通过环保手段,尽可能的将自然保持原始状态。需要做到:

    a.尽量减少营地的变化。

    b.避免破坏生长中的树和植物。

    c.不要带走自然和文化物品作为纪念。

    (5)野外用火

    在野外尽量不要砍伐树木来生火,而用炉具来代替。晚上穿足够的御寒衣物,使用帐篷,用保暖性能好的睡袋,以保持干燥与温暖。如果需要生火,要先确认在所处的地方生火是否为合法的行为,且没有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把木炭尽量烧成灰烬, 一旦火完全熄灭后,将灰烬分散撒在草丛中。生火的痕迹总是变得越来越大,而且永远不会消失,火对土壤造成的永久伤害可以深达10厘米。

    (6)尊重野生动物的习性

    如果对于野外环境来说,我们只是访客,尊重动物则是我们的职责。由于食物和营养的问题,许多野生动都濒临灭亡,因此任何的打扰都可能会给它们的生存带来大威胁。

    投喂野生动物虽然看着很友善,但却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这样会使野生动物对人类有依赖性,并总是依赖于向人类索取食物,逐渐丧失它们的生存本能。

    (7)考虑其他野外活动者

    这里指如在一个露营区域有其他露营者,要尽量做到不去打扰别人,如进行娱乐活动等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如果在村子附近露营,还要考虑到不要扰民,不得喧哗。

    (8)尊重当地民风民俗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除上述一些环保法则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对民俗民风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一样具有迷人的魅力,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要特别注意他们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

     


    上一页:户外运动的出行计划与准备 下一页:台球运动中的美与人文
    
    全部评论(0)
    0


    电话
    13366210118